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

社论丨积极财政重在制度改革,而不是单纯提高赤字率
作者:cdyhjy    发布于:2018/11/21   来源:
摘要: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减税降费的呼声再次高涨。与此同时,市场还希望政府扩大支出,刺激需求。因此,一个自然的逻辑结果是,3%的赤字率应该打破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围绕着该不该打破,业界产生了争议。

    总体而言,认为应该打破3%赤字率的人是从刺激需求以及降低企业成本的角度考虑,着眼于稳定经济增长。鉴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预期不确定性增强,在补短板这一前提下,适当提高基建投资规模是合理的;从为企业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降低税费成本也是积极的。

    因此,在希望执行积极财政的人眼里,3%的赤字率红线应该打破,不能僵化地死守。从欧美等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看,3%的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并不是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事实上,在谈论该不该打破3%赤字率之前,应该认识到,虽然中央政府今年安排的名义赤字率为2.6%左右,但实际的“全口径”赤字率早已经超过3%这一红线,因为计算赤字率只考虑了一般公共预算,并不包括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另外,巨量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也没有统计在内。如果算上隐性债务、专项债券等,“全口径”赤字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赤字率是国家信用水平的象征。如果轻易扩大名义赤字率,像一些地方政府那样丧失财政纪律,可能危及我国政府的信用水平,影响国内外对中国财政与金融形势的判断和预期。

    当前,为了实现降成本目标,减税降费是必要的,但应该是结构性的,以利于结构调整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补短板的前提下,继续推进一些基建项目,必然会适当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应该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而地方政府财政扩张的空间不大。但是,降成本现在很迫切,不应该全部由降低税费承担,而是要降低由政府和国企垄断的要素价格,但这又必须以国企提高效率为前提,而不是给予财政补贴。

    不应通过增加赤字的方式减税降费,而应守住3%的红线,在减税的同时缩减政府开支。我国财政支出较粗,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及时梳理,导致成本不断膨胀。比如每年财政要补贴养老保险,去年各级财政补贴各类社会保险高达12000亿,而且每年还在增长。为增强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应该尽快将央(国)企注入。与此同时,可以进一步精兵简政、简政放权,以缩减人员并改变成本高企的状况。事业单位改革应该加速,行政机构改革也应该逐步落实。

    现在正是建立现代财政体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进行税制改革,守住现有财政纪律。这应该是致力于制度重建的长远性的改革,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刺激需求”。在防范风险的时期,依赖刺激政策是南辕北辙的行为,也会冲击改革的严肃性。

    当前呼吁扩大财政支出,与此前每一次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后要求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没有区别,这种习惯性的呼声背后,是“保增长”的维稳思维作怪。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要追求质量和效率,而不仅仅是规模与速度。在经济结构调整期,我们必须接受中速增长的现实,而不是继续依赖债务驱动高增长。巨量的地方隐性债务、过高的国企杠杆率,都是这种思维和行为的结果。现在,我们不应该继续举债保增长,而是要承认增速放缓的现实,防范风险的同时,通过制度改革促进创新。扩大一定的财政支出是为了“兜底”,而不是“增长”。

    我们必须走出一个怪圈,即长期以来,在稳定(增长)与改革之间,总是更加积极于稳定(增长)。当经济处于正常运行时期,推动改革的内在动力不强,从而不断积累结构性矛盾;当债务与结构性矛盾积累到足够大的程度,推进改革又得更多考量各种风险因素。

    现在,我们不应该继续依赖债务驱动经济增长,而要关注和推进制度改革,通过改革释放新的经济活力。至于短期内的需求管理,也应该将扩大财政支出与财政改革结合起来,而不能单纯地提高赤字率。

    (信息来源:21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