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

2021银行理财公司进阶之路:牌照批复放缓 规模分化加剧
作者:cdyhjy    发布于:2021/12/24   来源:21经济网
摘要:

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但资管转型仍在持续,监管政策和机构转型发展都在不断完善中。2021年12月份,这两方面都有了相应进展。一是,银保监会制定并发布了《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专门针对银行理财公司的政策规范体系再添一子。

二是,12月3日,广发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银保监会的批复通知,旗下理财公司广银理财获批开业。在此之前,银行理财公司的获批节奏已经放缓多时,广银理财早在2020年7月就已获批筹建,时隔一年多得以开业。另有数家经历类似,即批筹已久但尚未开业的其他理财公司,或许也指日可待。

12月20日,贵阳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出资10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贵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10月份,乌鲁木齐银行、西安银行先后表示,拟成立理财子公司。

银行理财公司的异军突起,是近年来资管行业最重要的变化,银行理财是整个居民财富管理市场规模最大的资管类型,而理财公司则是理财市场存续规模最大的机构类型。截至6月底,理财公司的产品存续规模达到10.01万亿元,占理财市场比例达38.80%。

包括刚刚宣布获批开业的广银理财在内,截至目前,已有29家银行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包括25家银行理财公司和4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其中22家已获批开业。

从工银理财、建信理财等第一批理财公司于2019年5月正式获批开业算起,银行理财公司独立发展已经探索运作了两年半时间。这段时间以来,这些开业走上独立运作的银行理财公司,一方面,从产品、投研、渠道等方面探索净值化理财产品以及真正的资管业务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作为独立法人、一类全新的持牌资管机构在规范发展和同台竞争方面的体系建设。

据21世纪经济报记者了解,银行理财公司这两年的布局重点,一是投研团队和投研力量建设,二是以各类资管系统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建设。

严格把控牌照发放

从监管的角度而言,两年多以来,针对银行理财的监管动作主要体现在,持续督促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推进存量资产改造,对不符合新规要求的做法进行处罚;对银行的理财转型效果进行评估审核,对银行提出的理财公司筹备和开业申请进行批复;持续出台完善政策规范文件;积极引导已开业银行理财公司的业务发展,如推出养老理财试点,引导理财公司发展长期业务,引导理财公司设立合资理财公司等。

刚刚发布的《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则为银行理财公司的规范体系又增添了一块拼图。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自“资管新规”落地之后,监管部门针对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发展,每年会出台2-3部重磅文件,截至目前已经有10部之多,这些政策一起构成了银行理财业务长远发展的规范体系。

具体包括:在2018年出台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201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2020年出台了《关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2021年出台了《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更受关注的是银行理财公司的牌照发放,这在中国金融市场是一类全新的牌照,转型启动之时被视作“全能牌照”,这一说法虽稍显夸张,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功能之齐全。特别是允许公私募兼行,可以投资非标等,相对于其他资管机构,在功能上确实有一定优势。

正因为如此,监管对银行理财牌照的发放尤为谨慎。在经历了前两年稳定集中的放行之后,今年以来,批复节奏明显放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1年以来,监管仅批筹了渤银理财、恒丰理财和上银理财三家中资银行理财公司,远低于前两年。开业方面,包括2020年已经批筹但未开业的理财公司在内,2021年仅在年底批准了广银理财一家开业。这些理财公司的筹备期远远超过了前两年设立的理财公司,此前理财公司的筹备期多在3个月左右。而截至目前,广银理财、浦银理财、民生理财的筹备时间分别长达17个月、16个月和12个月。

根据理财公司洁净起步的要求,监管放行理财公司最大的前提必定是存量不合规业务的整改进展,以及银行理财业务和其他相关业务的规范性。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一家尚未开业的理财公司处获悉,监管可能要等待某尚未有定论的风险事件的调查结果,方可给予其开业许可。

从公开监管行为来看,2021年银保监部门针对银行机构开出的罚单中,大量违规事由指向银行理财业务,处罚十分严厉,罚款高达数千万元甚至亿元。比如,7月16日公布的罚单显示,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在同业、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中存在理财产品之间、理财产品与自营业务之间的不当交易,产品管理不规范,未完全执行“穿透式管理”要求,部分理财产品未准确登记、报告和披露底层资产信息,资金投向不合规等问题。

银行理财业务再次拉开差距

在严格收紧中资理财公司放行节奏的同时,2021年,合资理财公司的发展相比之下步入了快车道。

2020年首家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筹建并开业,此后合资理财公司阵营又集中迎来三名成员,分别是贝莱德建信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和高盛工银理财,其中贝莱德建信理财也已开业。

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某股份制银行系理财公司了解到,该理财公司正在推进与纽约梅隆资管合资成立理财公司的事项。

在严格对待不规范行为的同时,监管另一边亦在积极引导理财公司的业务方向。比如推出养老理财试点。今年9月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称将在“四地四家机构”进行试点,即工银理财在武汉和成都、建信理财和招银理财在深圳、光大理财在青岛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期限一年。

是否成立理财公司,已经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节奏的最大因素。已开业的理财公司与尚未开业的理财公司,规模以及业务各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前者在业务资质、产品体系化、运作市场化等方面发展越来越快。根据相关要求,未开业理财公司的银行应当将存量改造作为工作重心,规模增长和新业务拓展节奏大为受限。

对比来看,理财公司和非理财公司的规模增速,其中差距越来越大。截至2021年9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较年初的25.86万亿元增长8%;其中,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截至今年9月底达13.69万亿元,较年初的6.67万亿增长1.05倍。其间仅有1家新理财公司开业,而且是合资理财公司,贡献的新增规模可忽略不计,规模增长主要来自此前已开业的理财公司。

从具体机构的情况来看,对比亦十分鲜明。以两家曾经在同一梯队的股份行为例,成立理财公司之前两家规模不相上下,随后其中一家已经在2019年第一批成立了理财公司,截至今年9月末其理财规模超过1.7万亿。而另一家股份行迟迟未能设立理财公司,截至9月末,其理财规模仅1.1万亿。

是否争取设立理财公司,也成为其余中小银行在理财业务发展战略上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报道,监管对不设立理财公司的银行或禁止其新增规模。目前从现实情况来看,各省份监管对辖区内银行机构的要求有较大差异,有的地区严格指导禁止城农商行新增理财规模,有的地区对规模增速做出要求,还有的地区并未做出相关要求。从银行自身来看,有中小银行今年来集中全行资源冲刺理财规模,也有银行对此处于“躺平”状态。

(信息来源:21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