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

广深科创走廊托起“中国硅谷” 搭建“一廊十核多节点”立体创新生态
作者:cdyhjy    发布于:2017/12/19   来源:
摘要:

广深科创走廊打造“中国硅谷”

    近日,备受关注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正式印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空间范围为:沿广深轴线区域,北起广佛交界处,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南至深圳大鹏新区,长度约180公里;空间格局为“一廊十核多节点”。

    《规划》明确了穗莞深的科技创新产业定位,提出建立跨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并且有利于三市科技产业差异化特色发展和科技创新机制的合作互补。按照《规划》,广州定位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深圳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东莞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规划》明确,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将分“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科技产业创新能力领先全国;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到205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基本对应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

    此外,资料显示,广东科技创新走廊将深化走廊与港澳地区合作,积极推动广州、深圳、东莞三地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放,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周林生则表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可延伸至香港,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当前正极力谋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引领经济向高质量和高端化发展。为此,广东提出规划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并意欲将其打造成“中国硅谷”。

    近日,备受关注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印发。这项目标高远的规划基于什么考量?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呈现什么空间格局?沿线城市将如何更好产业联动和创新协同?这一“中国硅谷”的定位、特色与优势又是什么?

    12月13日,广东省住建厅和广东省科技厅联合举行记者见面会,广东官方省级层面首次公开解读这项酝酿许久的规划。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空间范围为:沿广深轴线区域,北起广佛交界处,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南至深圳大鹏新区,长度约180公里;空间格局为“一廊十核多节点”。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产业创新是贯穿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主线。按照《规划》,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分“三步走”战略,最终到2050年要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中国硅谷”建设蓝图

    分别位于美国东西海岸的128公路和101公路,沿线均汇聚着无数高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领全球创新发展之先。广东提出规划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正是希望能够复刻这一思路与模式,并提出要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硅谷”。

    根据《规划》,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空间范围明确为:沿广深轴线区域,北起广佛交界处,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南至深圳大鹏新区,长度约180公里。

    不过,与上述美国128公路和101公路模式不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不只依托公路,而是沿着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以及穗莞深城际、广九铁路等复合型交通要道。

    从现状看,这里实际上已初步形成一个创新要素集聚区域。换言之,即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基础。数据显示,目前,穗深莞三市GDP占全国6%,聚集广东六成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两大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东莞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1+1>3”,这显然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希望实现的基本效果。根据《规划》,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空间格局明确为“一廊十核多节点”。其中,“一廊”即明确要集中穗莞深创新资源,三市连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

    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郭壮狮表示,三市创新各有特点、形成互补,广州科技基础研究能力强,深圳产业创新能力强,东莞则产业转化能力强,如能充分发挥多种元素聚合叠加,前景可期。

    郭壮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规划》明确了穗莞深的科技创新产业定位,提出建立跨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并且有利于三市科技产业差异化特色发展和科技创新机制的合作互补。

    按照《规划》,广州定位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深圳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东莞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广东的创新格局是多中心,这样的弊端是广州、深圳各搞一块,实际上削弱了整体的创新能力。”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马向明向记者表示,通过联动和集聚来强化创新能力,这是广东希望借由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实现的重要目标,“简单说,就是希望通过廊道的串联,破解分化带来的不利。”

    至于“十核”和首批37个“创新节点”,则由分布于三市的创新型区域或平台构成,作为推进的具体依托。这些“核”与“节点”散布在整条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也将三市连成带状。

    郭壮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些“核”与“节点”主要是依据大数据对相关区块的创新机构现状、产业基础、交通、配套设施、生态环境等影响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十核”被明确为广东省级统筹指导打造的创新战略高地,而创新节点则以城市作为主体推进。

    “这也是未来广东创新发展的重要格局。”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则告诉记者,未来广东将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包括给予更多创新自由度,并争取国家层面解决针对性问题,着力提高这些区域创新能力,加快联动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步伐。

    马向明还补充,广东的思路是,希望识别并向这些空间场所注入科技内容,改变其空间属性,并加上完善配套和交通,使它们成为高可达、高品质和低成本的空间场所,能更好承载创新活动和资源,并带动中心城区创新向外扩散,进而逐步相互衔接。

    《规划》也明确,要积极推进走廊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鼓励走廊核心平台和节点依托自身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一载体一特色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

建国际一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当然,这还不是广东此番规划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全部用意。或者说,广东在希望实现穗莞深三市“1+1+1>3”的基础上,还有着更进一步的探索和更高更长远的追求。

    这在《规划》中亦清晰可见。《规划》明确,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将分“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科技产业创新能力领先全国;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到205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这基本对应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杨军指出,广东提出规划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方面是顺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完善广东创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则旨在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形成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其中之一就要求广东要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杨军还表示,除此之外,当前获得国家重视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一大任务就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亦要求广东要能够承载,“我们相信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就完全可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获悉,按照目前的《规划》,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完整战略定位为:建设成为全球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从发展目标还是从战略定位来看,均不难发现,科技产业成为贯穿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主线。

    “虽然这种以‘廊带’为形式的创新资源聚集发展是以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为先例,但综合现实全方位考虑,广东不能也无法‘照搬’美国经验,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和路径。”杨军说。

    杨军进一步分析,硅谷受益于半导体产业崛起,并有全球领先的高水平大学支撑,孵化出一批科技型公司,随后又获得计算机、互联网发展浪潮推动;波士顿地区则受益于军工产业及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推动。相比之下,广东无论是高水平理工大学,还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任务方面都不突出,但广东产业创新优势突出,尤其是集成创新能力很强。

    “科技产业就是我们的优势。”郭壮狮亦表示,与国际和国内重点城市相比,产业链齐全、配套能力强、市场发育成熟、对外开放水平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是广东的突出优势。

    杨军还说,这种优势在过去和现在都有着清晰体现,未来的关键就是通过更多改革创新和政策支撑,补齐短板,进一步激发优势,加速抢占全球科技产业创新的制高点,包括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风投、创新环境方面向国际领先水平的对标。

    国家层面亦早已明确广东为“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而广东的落实思路亦明确,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把握住成果转化这一关键,增强成果汇聚能力,打通转化通道、提高转化效率,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和新业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注意到,此番围绕科创走廊,广东再次明确,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通过吸引国际一流的高端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打造全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撑,把走廊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

    “创新不再是过去那样,从新的科学研究到产品开发、生产再到进入市场的全链式的,可以是一人做一块。”马向明分析,比如,对已有产品的增值改进、将技术应用于新的市场、利用新技术服务于一个已存在的市场,创新是多种形态的。

    (信息来源:21经济网)